发布时间: 2025-10-15 · 新闻信息
在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生物学、细胞治疗等研究领域,经常需要将外源 DNA、RNA、siRNA、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导入细胞内部,以实现基因表达、基因敲除/敲入、蛋白功能研究、信号通路干扰、细胞改造等目的。这一过程称为“转染”(transfection,用于真核细胞)或“转化 / 转导”(在某些上下文下)。
常见的转染方法包括化学法(如脂质体、聚合物载体、钙磷法)、病毒载体法、物理法(如微针注射、基因枪、生物电转/电穿孔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细胞和实验目的。
物理法通常具有快速、无需载体、适应性广等特点。其中,电穿孔(Electroporation / 电转染 / 电转) 是最古老、也是最通用的一类物理转染技术,它通过施加短暂而强烈的电场脉冲,在细胞膜上产生暂时性微孔,使外源物质(如核酸、蛋白)借助电场和扩散进入细胞内部,然后细胞膜自行修复。这种方法对于很多“难以转染”的原代细胞、干细胞、免疫细胞等,往往比化学方法更具优势。
电穿孔仪(或称电转仪、电穿孔转染系统、电转染仪器等)即是用于施加电场脉冲并控制相关参数的专用设备。本篇将重点介绍电穿孔仪在细胞转染中的原理、技术细节、应用及发展。
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双分子层及嵌入的膜蛋白组成。磷脂双层具有较高的电阻,限制离子和带电大分子自由通过。细胞在生理状态下,膜内外存在离子浓度梯度,形成一定的跨膜电位(通常内负外正)。这种膜电位以及膜电容特性使得在外加电场时,外部电场主要集中在膜上。
当外加电场施加于悬浮于导电介质中的细胞时,细胞膜两侧的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发生极化,构建起额外的电位差(称为诱导跨膜电压)。如果外加电场足够强,则诱导跨膜电压超过某一阈值,就可能造成膜结构的短暂破坏,形成微孔。
在外电场作用下,膜上可能出现以下连续过程:
极化积累:在电场作用下,离子和极性分子在膜两侧重新分布,使得膜两侧电荷积累,诱发跨膜电压上升。
膜张力和膜应力作用:电场会对膜造成电力与热力作用,导致膜局部张力增高。
孔隙起核:一旦诱导跨膜电压超过阈值(通常在几伏至数十伏上下,具体取决于细胞尺寸、膜性质、电极配置等),膜结构上可能发生局部破裂或气隙起核,微小孔隙逐渐形成。
孔隙扩展与稳定化:初始的孔隙可能较小,通过电场驱动力和膜应力作用,孔径可以短暂扩展到若干十到数百纳米(甚至更大,视条件而定)。此时,带电分子(如 DNA、RNA)在电场驱动下可能被“吸引”进入孔道。
孔隙关闭 / 修复:当电场关闭后,膜恢复内外风化(离子重组、脂质重排、膜蛋白辅助修复等机制),孔隙逐渐关闭,膜结构恢复完整。
根据电场强度和脉冲参数等条件,孔隙的开放程度和持续时间可以不同。若电场过强或脉冲时间过长,孔隙可能无法修复,造成不可逆损伤(即细胞死亡)。通常在转染实验中,需要在“高转染效率”和“高细胞存活率”之间取得平衡,从而操作在可逆电穿孔(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区间。
在孔隙开放期间,外源分子(如 DNA、mRNA、siRNA、蛋白质、核酸–蛋白质复合物等)可借助以下几种机制进入细胞:
电泳 / 电场驱动:在电场作用下,带电分子(尤其是 DNA、RNA 等)朝着电极方向运动,可能经由开放孔隙进入细胞。
扩散 / 热运动:即使在电场作用下,分子也存在随机扩散成分,可能在孔隙附近随机穿过。
膜–孔边界效应:分子可能首先被吸附在膜表面,待孔隙形成后,从黏附位点直接进入膜内部。
孔隙扩散:一些较小或中等尺寸分子可能通过孔隙扩散进入。
孔隙关闭后,这些进入细胞的外源分子会被“困”在细胞内,并可能被运送至细胞核或其他亚细胞结构,从而实现表达或作用。
一个完整的电穿孔系统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高压脉冲发生器 / 驱动单元:提供可调节的高压(通常从几十伏到几千伏)和可控脉冲波形(方波、指数衰减波等),并支持设置脉冲宽度、次数、间隔、延迟等参数。
电穿孔室 / 电极结构 / 鳀(cuvette)或流动通道:用于安置细胞-载体混合液,电极可使电场作用于细胞。常见有比色皿型、平行板式、移液器式、微流控通道式等结构。
控制与监测系统:包括脉冲参数设置界面、高压输出监测、时间控制、安全保护(如短路检测、电弧保护)等。
辅助系统 / 连接装置:包括接地、导线、电缆、温控 / 冷却、细胞注入 / 回收、软件控制接口等。
现代电转染系统通常在仪器中预置多种细胞类型的优化参数,可直接调用,也支持用户手动设计新方案。
根据规模、通量、应用场景不同,电穿孔仪器可分为以下几类:
| 类型 | 特点 | 适用场景 / 优势 | 局限 /挑战 |
|---|---|---|---|
| 批量 / 大体积电穿孔仪(宏型 / 台式) | 传统的比色皿 / 平行板电极结构,可处理 100 µL ~ mL 级体积 | 适用于大规模细胞转染、样品量较大 | 电场分布不易均匀、高电压需求大、细胞损失可能高 |
| 微量 / 移液器式电穿孔仪 | 使用移液器吸头作为穿孔腔体,电极集成在吸头结构中 | 适合小体积、贵重细胞、原代细胞等高效转染 | 容量受限,不适合大规模处理 |
| 微流控 / 连续流 / 芯片型电穿孔设备 | 细胞在微流道中通过微电极区域进行电穿孔,可实现连续流处理 | 高通量、低损伤、可编程、多通道并行 | 设计与制造复杂,流体控制与电极微结构挑战大 科学直通车+2科学直通车+2 |
| 局部 / 单细胞电穿孔装置 | 通过微电极、纳米孔、纳米针等对单个细胞或亚细胞区域施加电场 | 精准导入、定位转染、少量细胞操作 | 通量低、操作复杂、对环境要求高 |
| 商业专用 / 细胞治疗级电转仪 | 如用于免疫细胞工程、CAR-T 生产的电转仪器,兼顾无菌、可控、可扩展 | 可用于临床前 / GMP 级细胞处理 | 成本高、设备复杂、操作规范严格 thermofisher.cn+2Thermo Fisher Scientific+2 |
例如,Thermo Fisher 的 Neon NxT 电转染系统 就属于微量 / 移液器式系统,在很多难转染细胞(如免疫细胞、原代细胞、干细胞等)中具有高达 ~90% 的转染 / 基因编辑效率。thermofisher.cn+1
又如 MaxCyte 的系统则更偏重于大规模或细胞治疗级别的电穿孔厂线设备。MaxCyte
以下是一个较为规范的电穿孔实验操作流程,实际上针对不同细胞类型或仪器可能略有差异。
细胞生长状态:选择处于对数期(活跃生长期)的细胞,状态良好,无污染,无过度融合。
清洗 / 离心:通常将细胞用平衡缓冲液(低导电 / 电穿孔缓冲)洗涤 1–2 次,去除培养基、血清、离子或其他干扰成分。
重悬 / 稀释:将细胞重悬于适合电穿孔的缓冲液中(低离子强度、适当渗透压条件)。细胞浓度一般为几十万至几百万/mL 级别,具体应按照仪器建议或优化条件调整。
加入外源物质:将待转染的 DNA、RNA、siRNA、蛋白、核酸–蛋白复合物等溶解在适配缓冲液中,然后与细胞悬液混合。注意混合均匀、避免气泡。
将细胞–外源物混合液转移到电穿孔腔室或比色皿 / cuvette / 微流装置中。
对于移液器式系统,应按照吸头 / 腔室规格加载适量(例如 10 µL / 100 µL 等)。
确保液体覆盖电极、无气泡、位置正确,并正确连接仪器的高压输出与接地端。
在仪器控制界面上设定或调用预设方案,一般参数包括:
电压 / 电场强度(V 或 V/cm)
脉冲宽度 / 脉冲持续时间(microsecond ~ millisecond 范围)
脉冲个数 / 重复次数
脉冲间隔 / 延迟 /重复周期
波形类型(方波 / 指数衰减 / 多级 / 脉冲组合)
温度 / 冷却 / 脉冲循环控制
然后启动脉冲。脉冲作用期间,电场在腔室内建立,诱发膜孔隙形成,外源物质可能进入细胞。
脉冲结束后,应尽快将细胞从腔室转移至适宜的培养条件(如预热的完全培养基、含有营养物质与抗坏死成分的培养液等)。
通常缓慢温和操作,避免剧烈震荡或温度骤变。
可在短暂室温或冰上静置数分钟以帮助膜修复。
然后将细胞置于适宜的培养条件(CO₂培养箱、适当温度、湿度等)继续培养。
24–72 小时后,评估转染效率(如荧光报告基因、RT-PCR、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等)。
通过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术、qPCR、Western blot、功能性实验等评估转染效率、表达水平、细胞活力 / 存活率。
如效果不理想,则需要对参数进行优化调整(见下一节)。
要在电穿孔实验中获得高转染效率与高细胞存活率,核心在于对各种参数的优化与控制。以下列出常见的影响因素与优化思路。
| 参数 | 常见范围 / 影响 | 优化思路 / 注意事项 |
|---|---|---|
| 电压 / 电场强度(V 或 V/cm) | 较低电压可能无法形成足够孔隙;过高电压可能造成不可逆损伤 | 从较低电压起步,逐步增加;始终监测细胞损伤率 |
| 脉冲宽度 / 脉冲持续时间 | 宽度过短可能孔隙未稳定;过长可能细胞损伤 | 通常在 microsecond ~ millisecond 级范围;有时多段脉冲可改善效果 |
| 脉冲次数 / 重复次数 | 单次脉冲可能效率较低;多次脉冲可增强导入量 | 适度增加次数,但要避免累积损伤 |
| 脉冲间隔 / 延迟 / 周期 | 间隔过短可能膜尚未恢复;过长间隔效率变差 | 需平衡膜恢复与效率 |
| 波形类型 | 方波 (square wave) 对真核细胞常见;指数衰减 (exponential decay) 在细菌 / 植物中常用 | 根据载体类型和细胞类型选择波形 |
| 细胞浓度 / 细胞密度 | 细胞过稀可能效率差;太密可能电场屏蔽或互相干扰 | 通常在 10⁵ ~ 10⁷ cells/mL 范围内优化 |
| DNA / 外源物浓度 / 质量 | 过低浓度效率低;过高浓度可能抑制细胞生长或引起毒性 | 采用纯净 DNA / RNA / 载体,避免杂质;浓度适中 |
| 缓冲液 / 离子强度 / 电导率 | 高离子强度 / 高电导率会削弱电场或引起热效应 | 使用低离子 / 低导电缓冲液(专用电穿孔缓冲) |
| 温度 / 冷却 / 热效应控制 | 脉冲可能引起局部温升,损伤细胞 | 可在冰浴、低温条件下操作或设计通风 / 冷却系统 |
| 电极几何 / 腔室结构 / 电场分布 | 腔室不均匀可能导致死细胞集中 | 选择合适电极结构,确保电场均匀性 |
| 电极间距 / 电极材料 /极性 | 不同极距影响电场强度;材料影响电化学反应 | 优化极距,选择惰性电极(如铂、碳、镍镀层等) |
优化通常采用“单变量法”“正交试验法”“响应面法”等统计学方法降低实验量。
在悬浮细胞(如免疫细胞、PBMC、T 细胞)中,通常电压较高、脉冲较短、多次脉冲组合更有利。
对于贴壁细胞(如某些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可选择稍低电压或较长脉冲。
对于极难转染的原代细胞或干细胞,商业系统(如 Neon NxT、Nucleofector 等)通常提供预设优化方案。bioscience.lonza.com+2Thermo Fisher Scientific+2
有研究表明,将脉冲设计为“先低压预孔 + 高压推动”的组合型策略,可在某些细胞类型中提升效率与存活率。
在微流控 / 连续流系统中,通过设计较短通道、缩短细胞在电场区停留时间、降低热损害,可以实现高效率与高存活率的兼顾。SpringerLink+2科学直通车+2
例如,一篇报道介绍了一种流式电穿孔装置(flow-through electroporation device),将较大流道与小间距针电极阵列结合,既保持较高处理速度,又维持较好转染效率和存活率。Nature
另有文献报道多通道微流控电穿孔平台,可同时对 8 条通道进行操作,并优化波形与流速,以在 T 细胞转染中取得良好表现。SpringerLink
适用性广:可用于几乎所有细胞类型,包括细菌、酵母、植物细胞(消壁 / 原生质体)、哺乳动物细胞、干细胞、免疫细胞、难转染细胞等。thermofisher.cn+2生物设备+2
无载体 / 非病毒:避免病毒载体相关的安全性、包装限制、插入突变风险等问题。
快速、直接:操作简便、转染时间短,无需复杂的前处理或载体包装。
可控性强:通过调节脉冲参数、波形、缓冲条件等,可针对不同细胞设计优化方案。
可实现瞬时 / 稳定表达 / 基因编辑:对 DNA、RNA、siRNA、CRISPR-Cas9 复合物、蛋白质、核酸–蛋白复合物均可转染。thermofisher.cn+3Thermo Fisher Scientific+3Cell+3
高通量潜力:在微流控 / 连续流系统设计下,可以实现高通量和标准化。SpringerLink+2科学直通车+2
细胞损伤 / 低存活率:高强度电场可能使细胞膜无法完全修复,造成不可逆损伤或细胞死亡,是电穿孔最大的瓶颈。科学直通车+3thermofisher.cn+3生物设备+3
转染效率不稳定:参数稍有偏差,效率可能大幅波动。
热效应 / 析氧 / 电化学副反应:高电流可能导致溶液局部电热、气泡、pH 变化或副反应(如水分解、金属离子溶出等)损伤细胞。
体积 / 通量限制:传统比色皿 / 平行板结构受限于处理体积和电场均匀性。
操作复杂性 / 优化耗时:每种细胞类型、外源物性质、缓冲条件都可能需要重新优化。
定位 / 定向递送能力有限:传统批量电穿孔不能控制哪一个细胞接受转染,缺乏精细定位能力。
因此,实践中很多研究者倾向将电穿孔与其他辅助技术(如纳米材料辅助、局部电场聚焦、微流控电极阵列等)结合,以弥补其缺点。
电穿孔仪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产业化中有广泛应用。以下列出若干典型案例与应用方向。
基因功能研究:通过将过表达质粒、siRNA/shRNA、CRISPR-Cas9 构建导入细胞,研究基因敲除、敲入、敲低、报告基因表达等。
细胞信号通路与分子机制探索:将标记蛋白、荧光探针、标签融合蛋白导入细胞,实时监测细胞内信号、定位、作用机制等。
蛋白 / 核酸–蛋白质复合物递送:直接转染蛋白、核蛋白复合物 (RNP),减少转录 / 翻译中间环节,更快实现功能。
单细胞 / 定位转染研究:结合微电极或纳米结构进行单细胞电穿孔,用于精细控制与定位导入。
CAR-T / CAR-NK 等免疫细胞工程:将 CAR 构建体、CRISPR-Cas9 组件、电转导入 T / NK 细胞,生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免疫细胞。电穿孔是非病毒基因导入的一种可选方案。
干细胞 / 诱导多能干细胞 (iPSC) 操作:对干细胞 / iPSC 进行基因编辑、报告基因导入等操作。
基因治疗载体构建 / 递送研究:在临床前阶段,将治疗性基因载体或编辑组件导入目标细胞模型中验证效果。
RNA 疫苗 / 体外 mRNA 转染:将 mRNA、siRNA、miRNA 转染至细胞,用于疫苗研究、基因调控等。
药效筛选 / 药物递送评估:在体外模型中,将药物、探针、编辑组件导入细胞进行功能验证。
近年来有论文回顾电穿孔 / 电转染用于细胞治疗及核酸 / 蛋白转导的趋势与挑战。Cell
高通量转染 / 筛选平台:将电穿孔仪与自动化平台、液体处理机器人结合,实现规模化、自动化转染筛选。
合成生物学 / 代谢工程:在微生物 / 植物 /酵母中使用电穿孔进行载体导入、代谢途径重构等。
农业 / 植物研究:在植物原生质体或去壁细胞中使用电穿孔进行基因转化实验。
生物制剂 / 生物制药:在细胞系构建、工程细胞生产等环节,可使用电穿孔将构建体导入细胞。
举例:Bio-Rad 推出的 Gene Pulser Xcell 电穿孔系统就可用于不同细胞类型(包括原代细胞、菌类、真菌、T 细胞等)的转染实验。Bio-Rad
在细胞治疗领域,MaxCyte 的电穿孔平台被设计用于规模化、可重复、安全的细胞转染操作。MaxCyte
随着微纳米技术、微流控技术、材料科学、自动化控制和合成生物学的发展,电穿孔仪器和技术也在不断演进。以下是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势与方向:
传统批量电穿孔设备在大体积、均匀性、热损伤、参数控制等方面存在瓶颈。微流控 / 连续流设计可以在流动状态下对细胞进行电穿孔,具有以下优势:
减少单个细胞在电场区的停留时间,降低热损伤;
实现高通量、并行处理;
控制更精细的电极结构和电场分布;
易于集成自动化与在线监测。
已有多篇文献报道多通道微流控电穿孔平台、芯片型局部电穿孔装置、流通式电穿孔器件等。Nature+3SpringerLink+3科学直通车+3
通过在细胞或组织表面设计微电极、纳米针、纳米孔阵列等,可实现对单个细胞、细胞器或亚细胞区域的精准转染。例如微陷阱 (microtrap) 电穿孔阵列,可将单个细胞捕获在电极附近并定向施加电场,从而实现高精度导入。科学直通车
这种方法有望用于神经元、体外组织模型、三维细胞团 (organoid) 或组织切片微注入。
未来电穿孔仪可能更具智能化:
自动化参数优化:结合机器学习 / AI 算法根据反馈优化电压 / 脉冲参数。
实时监测与反馈控制:在线监测膜电阻、细胞电流变化、温度、电化学信号等,实时调整脉冲条件。
用户友好界面与“一键转染”方案:对于常用细胞类型提供标准化预设程序。
与自动化液体处理系统 / 机器人整合,实现大规模转染筛选平台。
结合纳米材料(如纳米金属线、碳纳米管、石墨烯、纳米棒 / 梯状电极结构等)或表面修饰技术,增强电场局部强度、减小损伤、辅助孔隙稳定化,从而改善转染效率和细胞活力。
将电穿孔与其他转染辅助方法结合(例如电穿孔 + 脂质体辅助、纳米载体 + 电场辅助、超声 + 电场、磁场辅助导入等),以发挥协同作用、提升效率与稳定性。
在细胞治疗(如 CAR-T、基因编辑治疗细胞)领域,对设备的安全性、可重复性、无菌性、可扩展性等要求极高。未来电穿孔仪将在 GMP 兼容设计、标准操作流程 (SOP)、质量控制和法规符合性方面不断提升。MaxCyte 等公司正沿此方向发展。MaxCyte
电穿孔仪(细胞转染方向)作为一种经典而灵活的物理转染手段,具备适用性广、无载体、安全、可调参数、操作简单等优点。在许多“难以转染”的细胞类型(如原代细胞、干细胞、免疫细胞等)中,电穿孔常是首选或备选方法。
然而,其主要瓶颈在于细胞损伤和转染效率 / 存活率之间的平衡。因此,在具体实验中必须进行精细的参数优化和操作控制。此外,随着微流控、自动化、纳米结构与智能控制等技术的发展,电穿孔仪在高通量、精准、可重复性方面正不断进步,并有望在细胞治疗、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应用中发挥更大作用。

微信
长沙实了个验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湘ICP备2025132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