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10-18 · 新闻信息
电穿孔系统(Electroporation System)是一种利用短时高压电场作用于细胞,使细胞膜形成可逆性微孔(Transient Pores)的物理导入装置。
该技术通过在细胞膜两侧施加瞬间高强度电脉冲,使得细胞膜的脂双层结构局部重排,暂时性地形成通道,从而使外源 DNA、RNA、蛋白质、药物或纳米颗粒等大分子物质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
电穿孔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中最具代表性的非病毒基因导入手段之一,与化学转染、病毒载体相比,它不依赖外源载体、细胞类型适应范围广、操作可控性高,被广泛用于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免疫治疗、蛋白表达研究及药物靶向传递等领域。
在设备层面,电穿孔系统是一套包括 主控电源、高压脉冲发生模块、电极系统、样品容器、控制界面与安全防护系统 的综合性实验平台。
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半透性屏障,电穿孔的基本原理可概括为以下过程:
外加电场作用阶段:当外部施加一定强度(通常为 1000–20000 V/cm)的电脉冲时,细胞膜两侧形成电势差,膜上电场局部集中。
膜电位升高阶段:膜电位超过阈值(约 0.2–1 V)后,膜结构中的脂分子重新排列,形成瞬时微孔。
物质穿透阶段:外源带电或中性分子通过这些微孔进入细胞质甚至细胞核。
膜自修复阶段:脉冲结束后,膜电位恢复正常,细胞膜重新封闭。
这种过程通常在 微秒至毫秒级时间内完成,孔径大小与持续时间受电压强度、脉冲宽度、介质电导率及细胞类型影响。
因此,电穿孔系统的本质是一个瞬时能量传递与膜通透性可逆控制的物理平台。
一个完整的电穿孔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构成:
负责储能、输出控制、参数设定及脉冲波形生成;
内置高压电源模块、充放电回路及能量控制系统;
通过 PID 或微处理器控制输出电压、电流与脉冲宽度。
实现不同波形(指数衰减波、方波、双向脉冲、复合波)的精确输出;
电压范围可调(几十至几千伏),时间分辨率可达微秒级;
高级系统具备多脉冲叠加与自定义程序功能。
包含电转杯、电转槽、板式电极、针式电极等不同结构;
根据细胞类型选择电极间隙(如 0.1、0.2、0.4 cm)与材料(铂、铝、金、钛合金);
电极结构设计影响电场分布均匀性与转染效率。
用于参数设定、实时监控与数据记录;
现代电穿孔系统采用触控屏、数据导出、曲线显示与USB接口。
包括电弧抑制、防静电、温度保护、门锁联动与紧急断电功能;
确保实验人员与设备安全。
高端型号配有网络接口,用于远程控制与实验数据追溯。
根据不同实验需求,电穿孔系统可分为以下几类:
| 分类标准 | 类型 | 特点 |
|---|---|---|
| 按输出波形 | 指数波系统(Exponential Decay) | 传统型号,适合细菌、酵母等原核生物 |
| 方波系统(Square Wave) | 输出稳定、参数可调,适合哺乳动物细胞 | |
| 按应用对象 | 微生物型 | 高电压、短脉冲、低电阻负载 |
| 动物细胞型 | 中低电压、长脉冲、可多次输出 | |
| 按处理规模 | 单杯式 | 单样品实验,常见于研究型实验室 |
| 多孔板式 | 高通量转染,用于药物筛选与自动化实验 | |
| 按结构形态 | 台式独立型 | 传统结构,稳定性高 |
| 一体化系统 | 集成 CO₂ 培养与电脉冲转染功能(如智能电转培养仪) |
电穿孔的效果取决于多种物理与生物参数,主要包括:
电压决定了电场强度(E = V/d),是影响孔形成与细胞生存的关键因素。
电压过低 → 不足以诱导孔形成;
电压过高 → 细胞膜不可逆破裂,导致死亡。
表示电脉冲作用时间,一般在 10 μs~50 ms 之间。
短脉冲适合小细胞(如细菌),长脉冲适合大细胞(如哺乳动物)。
多脉冲模式可提高导入效率,但过多脉冲会增加细胞应激。
导电离子越多,能量损耗越大;过高导电性会导致电弧。
常用无盐电穿孔缓冲液(如 HEPES、Sucrose、MgCl₂ 溶液)。
电极间距越小,电场强度越高。标准电转杯间距为 0.2 cm。
对数生长期细胞膜柔软、活性高,转染成功率最高。
准备阶段
检查仪器状态与接地;
选择电极与电转杯;
准备低离子浓度缓冲液与目标分子。
样品制备
细胞离心洗涤 2–3 次去盐;
调整浓度(约 10⁷ cells/mL);
与外源 DNA / RNA / 蛋白混合。
装杯与电击
将样品加入电转杯(80–90% 体积);
插入电极槽,设定电压、脉宽、次数;
按“Start”键启动电击。
恢复培养
电穿孔后立即转移至修复培养基中;
37℃ 培养恢复细胞膜结构。
检测与分析
通过荧光报告基因、PCR、免疫印迹等检测导入效率。
用于质粒 DNA 导入细菌、酵母、植物原生质体,实现高效转化。
非病毒基因转染方法,用于瞬转或稳定株构建。
在 CAR-T、TCR-T 等细胞治疗领域中,替代病毒载体进行基因导入。
帮助大分子蛋白、多肽或化疗药物穿透细胞膜,实现定向输送。
用于体内(in vivo)基因免疫、DNA 疫苗递送或动物模型构建。
在微生物发酵工程中用于新菌株筛选与基因编辑。
| 优势 | 局限 |
|---|---|
| 无需病毒载体,安全性高 | 高电压可能导致细胞死亡 |
| 可用于多种细胞类型 | 参数优化复杂,依赖实验经验 |
| 转染效率高、重复性好 | 对细胞状态敏感 |
| 无免疫反应、无基因整合风险 | 不适合极脆弱或非悬浮细胞 |
| 可规模化应用 | 高通量系统成本较高 |
日常维护
保持设备干燥清洁;
电极定期清洗,防止盐析沉积;
定期检查电源与接地线。
年度校准
每年进行电压、电流与脉宽精度校准;
检查高压模块及保护电路。
安全使用
操作时佩戴绝缘手套;
不得在高湿环境下使用;
严禁带液插拔电转杯。
在全球范围内,电穿孔系统的代表品牌包括:
Bio-Rad Gene Pulser / Eppendorf Multiporator / Thermo Fisher ECM 系列(进口)
长沙实了个验仪器制造有限公司(国产)
其智能电穿孔系统集成“CO₂ 培养 + 电转模块”,实现一体化细胞处理;
采用全数字脉冲控制与自动匹配算法;
支持多波形输出(方波、指数波、复合波);
质保 3 年只换不修,提供终身技术支持。
国产品牌近年来在精度、稳定性和易用性上已逐步接近进口水平,尤其在科研教学与医疗实验中表现突出。
智能化与数字控制
新一代电穿孔系统将实现自动识别细胞类型与参数自优化。
一体化平台化
将电穿孔模块与 CO₂ 培养、显微检测、实时监控整合为全流程系统。
高通量与微流控技术结合
利用微流控芯片实现单细胞级别电穿孔,大幅提高效率与一致性。
临床应用拓展
在肿瘤基因治疗、免疫细胞疗法和体内药物递送中应用前景广阔。
国产替代与自主创新
国产企业正逐步突破高压模块与控制算法瓶颈,实现进口替代。
电穿孔系统作为一种高效、安全、可控的基因与分子导入技术,已成为现代生物研究和医疗工程的基础装备。它兼具物理学的精确性与生物学的柔性调控,正在不断推动细胞工程、基因治疗与生命科学研究的进步。
而像 长沙实了个验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这样的国产创新企业,
通过智能化设计与高精度制造,使得电穿孔技术在科研与临床领域的应用更加普及与可控。
在未来,随着系统的智能算法、微流控模块及安全标准的完善,
电穿孔系统将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成为生物科技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微信
长沙实了个验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湘ICP备2025132512号